Share To Facebook
2023-05-16

點閱人次 : 544

共融文化藝術 大亞集團開創與美麗家園的共存方式

發布日期:2023/05/12  
文/陳品嘉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3/2023051201.jpg
大亞集團攜手紅琉璃策展《連結每個日常》透明生活展,於全台北中南展出(圖片來源:大亞集團)

       生活有諸多被忽略的「理所當然」。比如住家辦公室的日常用電,如何傳輸為我們提供便捷生活?耳機透過什麼媒介傳導聲音?為什麼隨手一按,燈就會亮起?充電樁如何傳輸電力,讓車子承載我們前往遠方?

       每個我們習以為常的背後,隱藏著許多專業,確保世界順暢運行。「大亞集團」從製造電線、電纜起家,跨足能源產業,業務範圍涵括民生用電、交通運輸、建物、電廠,他們的產品總是隱身於鋼筋水泥或器械之下,如同神經與血管縱深土地肌理,支撐台灣變遷橫跨 60 餘年頭。

藝文轉譯,無形能源傳輸化為有形展演

       進入永續時代,企業不再獨善其身,更需要向社會訴說品牌理念,以及在環境、社會、治理各層面的努力。 但像大亞這樣有距離感的製造業,該如何說、怎麼說、說什麼,才能在社會大眾心中逐步描繪出品牌形象?

       能源傳輸在生活中舉足輕重,卻經常被忽略。「首先,要喚起社會大眾對我們的興趣。」大亞集團董事長沈尚弘說道。而引發興趣的鉤子,就是文化藝術。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3/2023051202.jpg
大亞集團董事長沈尚弘分享如何結合文化內容進行品牌溝通。(圖片來源:大亞集團)

       2020年,成立 65 週年的大亞集團正式進入品牌溝通元年,推出微電影《穩定的力量》日常篇&時代篇,累積數百萬觀看數;同年與金工藝術家李昕合作《STEADY POWER 穩定日常》線型藝術展,將電纜芯銅線化為台灣常民場景;2021 年大亞再度攜手紅琉璃策展《連結每個日常》透明生活展,運用琉璃工藝將日常物件打造為透明藝術品,展現內裡漆包線與銅線原型。

       

       2020年,成立 65 週年的大亞集團正式進入品牌溝通元年,推出微電影《穩定的力量》日常篇&時代篇,累積數百萬觀看數;同年與金工藝術家李昕合作《STEADY POWER 穩定日常》線型藝術展,將電纜芯銅線化為台灣常民場景;2021 年大亞再度攜手紅琉璃策展《連結每個日常》透明生活展,運用琉璃工藝將日常物件打造為透明藝術品,展現內裡漆包線與銅線原型。

創新之舉,本就是一場未知的冒險

       聊起兩年前的線型藝術展,沈尚弘語出驚人:「我很後悔。」原來這場以台灣常民生活為主題的展覽,搭配聲光效果打造沈浸式體驗,在華山藝文特區展出僅僅兩週卻吸引爆量人潮,後續想移師其他城市再展卻苦無合適場地,才讓沈尚弘回想起來,直說當初應該將展期訂為更長,好讓更多民眾可以來觀展。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3/2023051203.jpg
大亞集團攜手藝術家李昕,以銅線再製成廟宇、粥攤、大樹、燈塔、餐桌、火車共 6 個生活感十足的場景。(圖片來源:大亞集團)

       對於大亞近年積極結合文化藝術,沈尚弘自謙唯一貢獻是 open mind,「我看見文化的價值,也接受結合藝術形式來傳達企業意念。」

       創新求變是大亞的經營理念之一,種種嘗試對於企業與藝術家來說,都像一場未知的冒險。沈尚弘坦言,一件創新之舉,隱藏許多不可預期的風險。不過,「未知」往往是故事與感動的生發之處。

       早在更多年前,沈尚弘便萌發將廢棄電纜線再製成藝術品的念頭,直到認識李昕,計畫才得以成形。他回憶第一次造訪李昕工作室,很難想像對方能處理生硬粗重的銅線素材。他放手讓藝術家自由發揮,過程中也有過意見交流。共創的效益超乎想像:線型藝術展造成熱烈迴響,而李昕創作出當時自我規格最大作品後,陸續受邀創作,與建築、精品、在地文化結合,走出自己的路。

       2021 年《連結每個日常》透明生活展則與同樣成立超過一甲子的「紅琉璃」合作,創作手機、耳機、電飯鍋、泵浦、充電樁、電動機車、高壓電纜共 7 件琉璃作品。運用琉璃清透特性,凸顯銅線、漆包線如何隱身於日常的時時刻刻,觸碰大眾的共同經驗與記憶,建立起能源產業、文化藝術與普世生活之間的連結。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3/2023051204.jpg
透明生活展《連結每個日常》每一件藝品搭配一段故事,構築出生活日常也引發共鳴(圖片來源:大亞集團)

       歷經 7 個多月開發與創作的透明生活展,最讓沈尚弘印象深刻的,莫過於紅琉璃製作團隊力求完美,還重新製作其中一項藝品「充電樁」,直到展期前一天才送到會場,「展出時還熱烘烘!」

不被多數人重視的,做起來特別有價值

       引發興趣之後,如何進一步將品牌主張深植人心?無論 ESG 或 CSR,關鍵是文化內涵緊密貼合企業願景,才能成為品牌溝通的一環,為彼此加值。而這也是沈尚弘判斷可行性的首要基準。從微電影到藝術展,皆圍繞著品牌核心骨幹:用穩定的力量,維繫連結你我的日常,打造美麗家園。

       大亞一連串持續性的傳播策略,引發更深一層思考:作為 B2B 企業,為何如此重視品牌溝通?

       與銷售廣告的數據思維截然不同,品牌溝通沒有特定對象,難以量化報酬率,成為許多企業主卻步主因。但正因為難以量化,反而帶來意料之外的收穫。

       基於商務考量,品牌溝通的確有其影響力。沈尚弘舉例,住家電梯並不是由終端消費者採購,但大眾對於電梯品牌的印象,就有可能影響建案採購決策;倘若跳脫銷售行為的框架,品牌溝通的對象涵括終端消費者、潛在投資人、股民、銀行,甚至是企業自家員工。這些深入各族群的隱形連結,都可能牽動企業的發展。

       「很多人不重視品牌溝通,所以做這件事特別有價值。」沈尚弘笑説,當很多人投入,品牌世界就變擁擠了,要做出差異化也格外辛苦,「在我看來,越少人做,我們做起來越輕鬆!」

       直到現在,仍常有初次見面的新朋友説,「大亞微電影很不錯」、「活動辦得很好」種種回饋都讓沈尚弘非常驚喜,確定當初的判斷並沒有錯,「企業並不能只用獲利或營收來衡量,而這些面對面的回饋,就是非常有價值的一件事。

借力文化內容,開創與社會的共存方式

       大亞不只是產業動態或財經新聞報導的對象,也經常透過藝文雜誌深度分享生態保護的願景與行動,將觸角延伸至各族群,用不同口吻訴說不同面向的故事。「企業不斷單向強調產品或優勢,已經不適用於這個時代;結合文化軟性溝通,反而能借力使力,間接形成更深遠的影響力。

       談文化,沈尚弘先聊起企業 logo:紅色與銅色的立體環繞曲線,象徵傳輸能量的線圈,同時保留企業前身「雙龍牌」商標意象。logo 的設計,彰顯企業精神與特質,還承載一段記憶、一個故事。

       談文化,沈尚弘先聊起企業 logo:「文化」聽來抽象,實際上,或可將之視為一種多變豐富的表達方式,存在於日常周遭。比如廣告招牌的設計字體將決定消費者光顧的意願;你可能聽到一段音樂就聯想到速食店,或者提起某個品牌就會脫口而出廣告 slogan……,文化無所不在,與商業活動息息相關,賦予豐富表情與深度。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3/2023051205.jpg
愛讀史書的沈尚弘以歷史發展的角度,說明文化與商業活動的本就密不可分。(圖片來源:大亞集團)

       大亞與藝術家締造魚幫水、水幫魚的共融共好關係,但企業端與文化端合作成為常態,除了時間,雙方心態也需要調整。本身喜好古典音樂的沈尚弘不諱言:「普世認為『藝術家就該餓肚子』的觀念要改,相對地,如果創造出商業價值,藝術家當然能要求對等的報酬。」

       此外,大環境的條件與風氣也是重要關鍵。近日文化部與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臺灣證券交易所協調,修正《上市上櫃公司永續發展實務守則》,將「企業促進文化發展」明確納入「維護社會公益」範疇。沈尚弘對此相當肯定,由政府領頭鼓勵企業與文化合作,有助於降低推動阻力。

       至於如何落實,則仰賴銜接企業與文化端的文化內容策進院。沈尚弘表示,每間企業都有各自關注的議題,建議文策院先具體了解之後,再推薦對於該議題有興趣的創作者,達成精準媒合。他分享最近正在思考如何運用廢棄的木軸,期待與文化端共創藝術價值,賦予循環經濟更多可能性,借力文化內容,開創美麗家園的共存方式。

原文出處:共融文化藝術-大亞集團開創與美麗家園的共存方式/(https://csr.taicca.tw/2023/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