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Facebook
2025-11-13

点阅人次 : 9

2025/11/13

大亚集团董事长沈尚弘:从台南出发,打造电线、能源、创投三引擎,迈向百年企业目标

       「这个世界一直不断的剧烈变化,很多新的机会崛起,每个企业都要面临转型、转型再转型这件事。」大亚集团董事长沈尚弘,接掌大亚近 30 年,说话中气十足、逻辑清晰的他,谈起企业愿景时,仍保持着开放与学习的姿态。他所领导的大亚集团,从台南起家、跨足全球,正朝着百年企业的方向稳健迈进。

       1955 年,「大亚实业社」在台南市诞生;1967 年转型为大亚电线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专注高压电缆与漆包线制造。1986 年迁至台南关庙现址,逐步走向能源与创投的多元事业布局。作为台湾首家获得台湾电力公司超高压电缆认证的厂商,大亚在电力输送上,始终扮演着领航者角色。

       被写好的人生剧本,也能活出信念与快乐

       大亚集团由沈大枝与沈金承兄弟创立,最初工厂与住家位在同一栋房子内,楼下是工厂、楼上是住家,沈尚弘的童年,家庭与工厂密不可分。「在我成长的年代,观念较为传统,简单来讲,就是没有选择的自由。」从小父亲就为他铺设好人生安排。80 年代,从国立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学系毕业、服完兵役,沈尚弘赴美攻读企管硕士,就读于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毕业后进入 AT&T 任职经理。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5/2025111301.jpg
沈尚弘的生活跟大亚集团密不可分,从小在工厂里长大,还未接管大亚集团前,就对公司的人员与运作非常熟悉。(图片来源/沈尚弘)

       「无论是去美国留学或工作,目的是要让我看看世界级的公司长什么样子,由别人来训练你,汲取国外的管理经验。」当大亚准备于 1988 年挂牌上市,他接到父亲的召唤,辞去 AT&T 工作返台。

       沈尚弘淡然地笑说:「我的人生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剧本都是被写好的。」没有年轻世代强调的个人主义,只有被交付的责任。问他是否对这样的安排感到快乐?他说快乐要做、不快乐也要做,快乐与否从来不是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用现在的状态来回想过往,尽管台湾有各种问题,但在台湾生活绝对比在国外生活开心,所以总体上来讲,我是快乐的。」

       返台后,沈尚弘进入总经理室学习,从旁协助父亲,「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有什么事情是公司应该要做却没有做到的,而我能带来怎样的改变。」他的第一个重大改革,是推动企业制度「透明化」。每个月举行月会,公开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与亮点进展等,让同仁清楚公司的营运情况。他也推行计算机化管理,简化流程,提升效率。这些制度变革,为大亚日后的转型打下稳固基础。

       大亚集团的三大支柱:从电线制造、能源串接到创投布局

       90 年代的台湾,发生剧烈的政经变动。政府开放台商前往中国投资,大量台商出走。1995 年前总统李登辉先生访美引发中国不满,爆发台海危机,李前总统提出「戒急用忍」主张,鼓励企业分散风险,降低过度依赖中国的劳力与市场风险。

       大亚集团顺应潮流,前往中国投资发展之余,也响应政府的呼吁,早在 1993 年左右,就已经在越南设厂,确保集团能有不同的出路。而这样的思维,也体现在沈尚弘提出的大亚集团三大支柱理论:电线、能源、创投。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5/2025111302.jpg
能源转型不只是帮助企业永续发展,也是对台湾的环境尽一分心力。(图片来源/沈尚弘)

       「大亚一开始是做电线起家,各式各样的电线、通信、漆包线等,但每个企业都要面临转型,该怎么转型?我们重新思考企业的文化价值定位在哪,慢慢的把做电线,定义成在做能源的传输、漆包线是在做能源的转换,所以我们将事业的主轴从做电线逐步转移到做能源。」

       台湾的太阳能发电多是集中在嘉义、台南、屏东等地。「你知道台南是全台湾太阳能发电最多、贡献最高的地方吗?」台南起家的大亚,以太阳能源做为发展重心,于 2014 年起投入太阳能建置,截至目前,已拥有 73 座太阳能电厂,成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推手。

       但沈尚弘并未止步于此。他进一步投入创业投资。「在这个时代,AI 技术、生物科技、生物制药等领域,都是具有蓬勃发展潜力的产业,大亚要怎么涉足这些产业?就是透过创投去成为其中的一份子。」创投是大亚积极推动的重要发展核心。

       「创投代表着新兴的机会,既然创投接触到的事业都跟我们的本业不同,那么我们也不会设置任何边界,不会说只想看这个、不看那个,所有具可能性的机会,我们都会去了解、参与。」沈尚弘接着说:「若说能源是我们过去事业的延伸,那么创投就是对未来机会的探索。无论是过去或未来的事业,都是同等的重要。」

       企业百年,不只靠营收,还要有「人情味」的灵魂

       从制度透明化、能源转型到未来布局,沈尚弘思考的不只是营运模式,更是企业存在的本质。

       「大亚创立今年 70 年,我的期待是能够把大亚继续带到百年企业。但要怎么把企业带到百年?这是很大的挑战,大环境一直在变化,企业要能永续,必须创造出它的价值,才有存在的动力跟可能性。要是企业不再能够创造出价值,这个企业就不存在了。」

       价值是什么?沈尚弘解释:「躯壳不能永生,只有灵魂能够永生。」一个企业若是没有健全的体质、稳定的财务资源,自然是难以生存下去。但他也相信,社会责任与营利之间,并非黑与白的楚河汉界,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存在。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5/2025111303.JPG
沈尚弘对于大亚的三大愿景:一、成为能源串接的领导品牌;二、友善环境与美丽家园的推手;三、成为员工、客户、股东跟社会信赖的企业。(图片来源/沈尚弘)

       「企业是为了员工、客户、股东,跟这个社会而存在。不能说为了获利,就必须牺牲社会责任;或是为了满足社会责任,而牺牲公司的获利。一个企业是为了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人而存在,员工、客户、股东都是利害关系人,我们生活的社会也是利害关系人之一,所以照顾社会,是一件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大亚集团在过去 17 年,推动「绿集合征选计划」,目的是希望透过资助环境、文化、动保等个人或团体,盼能凝聚众人之力,携手为台湾环境尽一分心力。而大亚历届的资助团体,包括:关注动物道路生存权议题的「台湾动物路死观察网(Taiwan Roadkill Observation Network)」,或是赞助「曹家洋楼文化基地」,进行历史古迹修复工作等。这些行动都让大亚的企业价值不会只停留在报表之上,也活在土地与人群之中。

       来自台南,不忘台南:企业责任,也是对故乡的承诺

       而除了对环保议题的关注,出身台南的沈尚弘,对于台南有着割舍不下的浓厚感情。当人们谈及大亚集团时,沈尚弘总会加一句说:「我们是台南『在地』企业喔。」提及台南,那是沈尚弘内心最软的一块。虽然他在 18 岁的年纪便离家前往台北读书、当兵,接着去美国留学多年,返台后,大部分时间也都待在台北公司。

       「如果要讲住得最久的地方,就是台北,但是我心里面不会把台北当成是故乡,台南是我成长过程中,影响最深、乡土情感最浓厚的地方,台南就是故乡,所以我总是觉得有机会就应该帮乡亲多做点事情。」他露出温柔坚定的神情。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5/2025111304.jpg
每年的大亚旺莱马拉松,沈尚弘都会亲自参加,鼓励员工一起投入运动之中。(图片来源/沈尚弘)

       基于这份情感,大亚在台南举办过音乐欣赏会、帮忙绿化台南山海圳的周边环境,甚至办起了「大亚旺莱马拉松」等。「为什么办马拉松?一方面是要鼓励同仁有运动的风气、二方面是马拉松的跑者来自台湾各地,很多人搞不好从没来过关庙、龙崎和左镇等地,透过马拉松,他们会用双脚跑过这些城镇、对这些地方多一些了解,也可能会为台南的经济留下一些贡献吧。」

       以电线制造起家、走向能源转型,再进一步投入创投、环保与文化活动,大亚集团一路走来,并非一路通到底的直线,而是多条支线的逐步汇聚,长成现今茁壮的大树。

       作为大亚的领导者,沈尚弘的人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出走或是戏剧性的反转,而是将个人的信念:责任、传承与价值,悄悄地融入在企业的灵魂之中,就像大亚的电线,从细如发丝的漆包线到厚重的电缆,将「个人、企业与社会」、「在地与世界」串接起来,让大亚的愿景得以向外传输,进入到台湾的不同角落。

       大亚集团从电线到创新之路,不是只是传输电,更是传递不灭的希望之光。

全文来源: 人物志

        https://reurl.cc/LQpdW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