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X台灣河溪網「鏈」起為河川發聲的公民力量[國家地理雜誌]

2025/07/07
【大亚电缆美丽家园基金会X台湾河溪网「链」起为河川发声的公民力量】
撰文: 潘佳修
我家门前有小河
阳光、空气、水,是万物生存的必需。「我家门前有小河」是耳熟能详的童谣,干净的水是人们健康和福祉的基础,夏日在溪水中嬉戏亦是人们对自然的想望。
沿着河川,人们逐水而居,种植农作物,在溪流旁取水、洗菜、洗衣服…,建立家园,是文明发展的起源。台湾得天独厚,北有淡水河、中部有浊水溪、南部有高屏溪,更不用说遍布全台湾不尽其数大大小小的河川溪流,可谓台湾人的生命之河。
然而,文明演进、工业发展、技术高度开发;因为有水,就可能有水患,工程建造、河川地下化、高墙防水堤,逐渐阻隔人们与河川,使得都市中更不容易看到河川溪流;因为看不见,人们逐渐不懂得如何与河川以自然方式共存,更不知河川发生了什么事。2019年,国立台北大学廖桂贤教授邀集一群有心人士,为了美好家园,共同成立「台湾河溪网」,希望为人们搭起一座知识科学桥梁,让人们重新与河川建立链结。
台湾河溪网协会廖桂贤理事长
「台湾河溪网」集结公民力量,一起认识河川生态、了解河川工程问题、并透过参与政策讨论,守护台湾河川溪流。办理「台湾河溪学院」,开设专业河川知识课程;为监督前瞻基础建设中的「全国水环境改善计划」,过去举办「金/烂苹果奖」,目前则针对全国的河川溪流工程,举办「台湾河川希望工程奖」与「失望工程名单」,不但鼓励尊重河川生态、积极修复河川之工程计划,也提举不适当的案例,旨在唤起社会大众对河川保育与复育的意识。去年,台湾河溪网协会理事之一的刘柏宏,因同时担任「大亚电缆美丽家园基金会」董事,使得台湾河溪网认识了大亚电缆美丽家园基金会长年举办的「绿集合征选」活动,更在去年获选该征选中最具代表性的奖项「南方精神奖」。
「大亚电缆美丽家园基金会」自2007年开始举办「绿集合征选」,至今已有十多年历史,亦是长期关注台湾环境、思考社会责任的企业。举办「绿集合征选」正是为了以实际行动支持各地关心环境的公民团体,藉由活动及资金赞助,邀集各地专家、个人与小区,提供一个让所有单位互相交流的平台,彼此鼓励、串接,希望团结更大的力量,共同为打造美丽家园贡献。去年,台湾河溪网于「凤凰花论坛暨绿集合征选」中,以公民科学为主题,串联「台湾动物路死观察网」与「步道守护网」,共同向大众传递守护环境的重要性,期望推动公民参与,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关注生态永续。
去年,台湾河溪网于「凤凰花论坛暨绿集合征选」中,向大众传递守护环境的重要性。
廖桂贤教授表示,期望台湾的河川溪流能够慢慢恢复自然样貌;即便是在人口较密集的城市,河川也不一定要水泥化,也可以有相对自然的样貌。但河川要恢复自然或近自然样貌,需要人们转变水患治理的观念,河川治理不应该仅是强调防灾的单一目的,更要理解河川对人类福祉的重要性,多目标治理。
自然的河川,可以提供多样的「生态系服务」,例如,河川提供渔虾蟹贝等渔获与水资源等;河川的微气候调节功能,可降低周遭温度,在极端气候下将会更为重要;河川也有社会功能,例如亲水的休闲游憩活动、水景、环境教育等。然而,传统的治水工程导致河川溪流被水泥化,丧失许多生态系服务。若能进行河川的生态复育,将可找回许多生态系服务。
台湾河溪网协会邹明轩秘书长
此次有了「大亚集团」资助,犹如为「台湾河溪网」注入一剂强心针,明年将推出「河溪守护平台」。秘书长邹明轩表示,「河溪守护平台」,要详尽记录溪流、地景原貌、用具体的图像参与治理监督;增加公民参与,共同描绘守护地图,唤醒一般民众对河川的保护意识;建立社群的串联,互相培力、资源连结,这也正是「台湾河溪网」成立时希望成为河溪守护网络的初衷。
「大亚集团」致力成为「友善环境、美丽家园的推手」,携手「台湾河溪网」,串联在地团体一同努力,共同守护家园河溪。祈愿未来,「我家门前有小河」不再只是梦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美好日常。
「大亚集团」携手「台湾河溪网」,串联在地团体一同努力,共同守护家园河溪。
全文来源: 国家地理杂志
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18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