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X台灣河溪網「鏈」起為河川發聲的公民力量[國家地理雜誌]

2025/07/07
【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X台灣河溪網「鏈」起為河川發聲的公民力量】
撰文: 潘佳修
我家門前有小河
陽光、空氣、水,是萬物生存的必需。「我家門前有小河」是耳熟能詳的童謠,乾淨的水是人們健康和福祉的基礎,夏日在溪水中嬉戲亦是人們對自然的想望。
沿著河川,人們逐水而居,種植農作物,在溪流旁取水、洗菜、洗衣服…,建立家園,是文明發展的起源。臺灣得天獨厚,北有淡水河、中部有濁水溪、南部有高屏溪,更不用說遍佈全臺灣不盡其數大大小小的河川溪流,可謂臺灣人的生命之河。
然而,文明演進、工業發展、技術高度開發;因為有水,就可能有水患,工程建造、河川地下化、高牆防水堤,逐漸阻隔人們與河川,使得都市中更不容易看到河川溪流;因為看不見,人們逐漸不懂得如何與河川以自然方式共存,更不知河川發生了什麼事。2019年,國立臺北大學廖桂賢教授邀集一群有心人士,為了美好家園,共同成立「台灣河溪網」,希望為人們搭起一座知識科學橋樑,讓人們重新與河川建立鏈結。
「台灣河溪網」集結公民力量,一起認識河川生態、瞭解河川工程問題、並透過參與政策討論,守護臺灣河川溪流。辦理「台灣河溪學院」,開設專業河川知識課程;為監督前瞻基礎建設中的「全國水環境改善計劃」,過去舉辦「金/爛蘋果獎」,目前則針對全國的河川溪流工程,舉辦「台灣河川希望工程獎」與「失望工程名單」,不但鼓勵尊重河川生態、積極修復河川之工程計畫,也提舉不適當的案例,旨在喚起社會大眾對河川保育與復育的意識。去年,台灣河溪網協會理事之一的劉柏宏,因同時擔任「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董事,使得台灣河溪網認識了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長年舉辦的「綠集合徵選」活動,更在去年獲選該徵選中最具代表性的獎項「南方精神獎」。
「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自2007年開始舉辦「綠集合徵選」,至今已有十多年歷史,亦是長期關注臺灣環境、思考社會責任的企業。舉辦「綠集合徵選」正是為了以實際行動支持各地關心環境的公民團體,藉由活動及資金贊助,邀集各地專家、個人與社區,提供一個讓所有單位互相交流的平台,彼此鼓勵、串接,希望團結更大的力量,共同為打造美麗家園貢獻。去年,台灣河溪網於「鳳凰花論壇暨綠集合徵選」中,以公民科學為主題,串聯「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與「步道守護網」,共同向大眾傳遞守護環境的重要性,期望推動公民參與,凝聚更多社會力量關注生態永續。
廖桂賢教授表示,期望臺灣的河川溪流能夠慢慢恢復自然樣貌;即便是在人口較密集的城市,河川也不一定要水泥化,也可以有相對自然的樣貌。但河川要恢復自然或近自然樣貌,需要人們轉變水患治理的觀念,河川治理不應該僅是強調防災的單一目的,更要理解河川對人類福祉的重要性,多目標治理。
自然的河川,可以提供多樣的「生態系服務」,例如,河川提供漁蝦蟹貝等漁獲與水資源等;河川的微氣候調節功能,可降低周遭溫度,在極端氣候下將會更為重要;河川也有社會功能,例如親水的休閒遊憩活動、水景、環境教育等。然而,傳統的治水工程導致河川溪流被水泥化,喪失許多生態系服務。若能進行河川的生態復育,將可找回許多生態系服務。
此次有了「大亞集團」資助,猶如為「台灣河溪網」注入一劑強心針,明年將推出「河溪守護平台」。秘書長鄒明軒表示,「河溪守護平台」,要詳盡記錄溪流、地景原貌、用具體的圖像參與治理監督;增加公民參與,共同描繪守護地圖,喚醒一般民眾對河川的保護意識;建立社群的串聯,互相培力、資源連結,這也正是「台灣河溪網」成立時希望成為河溪守護網絡的初衷。
「大亞集團」致力成為「友善環境、美麗家園的推手」,攜手「台灣河溪網」,串聯在地團體一同努力,共同守護家園河溪。祈願未來,「我家門前有小河」不再只是夢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美好日常。
全文來源: 國家地理雜誌
https://www.natgeomedia.com/environment/article/content-18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