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Facebook
2025-10-03

点阅人次 : 2

2025/10/03

大亚携手逾200位环境英雄,用将近20年从山、水、陆跨界织出永续网络

       大亚电缆美丽家园基金会首度将凤凰花论坛移师台北,不仅集结企业、学界、公民团体与非营利组织,更邀请历届「绿集合」得主回娘家,展现大亚如何从自身实践出发,携手伙伴打造人与环境共好的价值链。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5/2025100301.jpg
为了庆祝大亚集团成立70周年,由大亚电缆美丽家园基金会举办的「2025年凤凰花论坛」,9月12日首度从台南移师台北,不只邀请来自企业、学界、非营利组织、青年世代齐聚,也特别邀请历届「绿集合征选」得主回娘家,分享永续行动的推行心得,展现大亚长期与在地伙伴共织永续网络的承诺。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5/2025100302.jpg
从2011年重新探讨企业愿景后,董事长沈尚弘认同大亚不只是电缆制造商,更要成为「友善环境、美丽家园的推手」,引领企业迈向永续经营。

       大亚集团、大亚电缆美丽家园基金会董事长沈尚弘表示,2011年重新探讨公司愿景时,把大亚定位成「能源串接的领导品牌」,也要成为「友善环境、美丽家园的推手」、「员工、客户、股东和社会信赖的企业」。同时,也创立了大亚电缆美丽家园基金会,以回馈土地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把双手弄脏,让家园变美。」

       为此,大亚不仅号召同仁到海边净滩,到山里修步道,也走进小区检查老旧电线,不断扎根,累积改变的力量;基金会至今共支持超过200组地方行动团体和个人,从「山」、「水」、「陆」三大面向关怀永续议题。

亲手修步道、减废,让田地与山林更永续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5/2025100303.jpg
从阿塱壹古道到全台山径,大亚「阿塱壹123」计划将减废概念融入生态旅游,每位游客带出2公斤垃圾的创新模式,实现无痕山林愿景。

       在「山」的面向,大亚从阿塱壹古道到绿色网络,创造田地与山径间的永续连结。千里步道协会执行长周圣心表示,该协会长期透过「国家绿道」、「手作步道」修复土地,并将成果推向国际。

       她分享,手作步道迷人之处,在于能让参与者亲身体会用双手,以低碳、就地取材的方式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沈尚弘不仅亲自参与,更让员工感受到,当他们弯下腰修复土地时,可能清楚感受到自身对世界带来的贡献。

       大亚电缆美丽家园基金会也有「阿塱壹123」计划,鼓励每一位游客带出2公斤垃圾,达成无痕「山」林的愿景。基金会执行长陈诗宁透露,这是该基金会自主发起的第一个计划,来自沈尚弘的启发。他告诉陈诗宁,为了维护阿塱壹古道,即便已限制每日300人进入,但海漂垃圾的问题仍持续。

       「海漂垃圾是长期清不完的,需要长期持续努力。」陈诗宁强调,该计划会把每日捡拾的垃圾运走,并进行分类、分析垃圾来源,以便进一步与各单位进行沟通,自源头减废。

       主持本场对谈的大亚电缆美丽家园基金会董事、台湾师范大学永续管理与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张子超认为,两人的分享凸显大亚以「稳定的力量」支持「美丽家园」的维护,亦串起人、小区与环境间的关系和连结。

永续导入创意,从陆域到海岸做保育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5/2025100304.jpg
从陆域到海岸的跨域保育实践中,绿集合伙伴展现台湾海岛特色的创意沟通策略,让海洋环境问题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关注与支持

       至于「水」的层面,也可看见大亚与伙伴跨域协力,从陆域到海岸力行保育实践。在对谈中,台湾妈祖鱼保育联盟创办人陈秉亨指出,白海豚是台湾海域环境质量的温度计。为了保育白海豚,他们以「妈祖信仰」做为沟通媒介,把白海豚视为「妈祖鱼」,希望藉由宗教信仰,让渔民与在地小区更愿意支持保育。

       海涌工作室有限公司副执行长郭芙则和大亚电缆美丽家园基金会合作,在小琉球发起「海滩货币」计划,运用在海边捡到的玻璃,绘制美丽的海洋生物图案,做为净滩奖励。游客必须先听一小时的环境教育课程,才能参与净滩,并获得「货币」,再到合作店家消费,不只鼓励净滩,也传递源头减废概念,并藉此串连对环境保护有意识的店家,形成永续商业生态圈。

       对谈主持人,大亚电缆美丽家园基金会董事、经典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柏宏总结,台湾做为海岛,许多流域的最终出口都是海洋,透过这些创新沟通方式,确实能让海洋问题更受到关注。

开书店、提倡议,用信息串起环境守护者互信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5/2025100305.jpg
超过20年的在地耕耘,让实体书店成为心灵沉淀空间,环境信息工作者则以透明信息建构信任网络,共同实践「共生共好」的永续价值。

       而在「陆」的层次,则可见大亚从守护生态到公共环境友善,和伙伴携手为日常生活创造共生解方。在嘉义市守护知识宝藏的洪雅书房负责人余国信分享,实体书店在快节奏的时代中,可提供「慢下来」的空间,让大家进行心灵与精神上的沉淀,进而冶炼出知识与理念。

       他也推动「嘉义慢城」倡议,吸引不少在地青年返乡,进而推动嘉义县市旅游人次在疫后大幅成长17倍。余国信深信,即便是小地方,只要人有心、彼此链接、共享信息,持之不辍努力,就能创造巨大影响力。

       从事环境信息工作逾20年的自然保育与环境信息基金会董事长陈瑞宾犹记,早期环团要取得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相当困难,但现在很多数据皆已公开,不过信息的重要性不只是内容,更在于它能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对他而言,透过绿集合征选平台,结识不少志同道合的伙伴,由于信任彼此的人品,进而产生合作,在环境议题发挥更大影响力。

       本场对谈主持人,大亚电缆美丽家园基金会董事、前交通部长贺陈旦强调,两人超过20年的努力为社会带来宝贵启发,让现代人更能透过行动实践体会「共生共好」的价值。

企业扮演关键角色,协助建构永续生态系

       不只邀请历届绿集合征选得主回娘家,「2025年凤凰花论坛」更邀请企业、学界、公民团体分享观点,彰显企业在全球气候调适、环境保护行动中的重要性。

       行政院能源及减碳办公室副执行长林子伦表示,气候行动应该是新经济动力、创新驱动力,也是社会凝聚共识的契机。因此,政府的角色是要让永续有价值,而企业则必须把ESG转化为竞争力。

       而企业也必须重视「超载」议题。总部位在美国的环境智库全球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总裁Dr. Mathis Wackernagel强调,企业若能透过产品与价值创造减少资源超载,才能保持其价值,反之则可能逐渐式微。

       除了关注,企业更可起而行,投入资源影响在地环境。农业部林业及自然保育署署长林华庆表示,去年推出自然碳汇与生物多样性项目平台,媒合企业将资源投入与生态多样性比邻而居的在地小区、部落与农民,目前已完成18个合作案,范围遍及全台,其中大亚也投入资源,在嘉义县草山小区复育造林,增加自然碳汇,并维护台湾爷蝉的栖地。

       另外,企业在实践ESG报告时,一定要从「真金白银」的实质减碳做起。以建筑业为例,大亚电缆美丽家园基金会董事、成功大学建筑学系名誉讲座教授林宪德就建议,选择低碳建材并优化建筑设计、采取低碳工法。

       而永续保育若有企业支持,将更能长久。《水下三十米》、《沉睡的海底巨人》海洋生态纪录片导演李景白举例,印度尼西亚四王群岛推广潜水观光保护海洋生态,当地人深知,曼波鱼可带来近千万台币的观光收入,若捕捞上岸一条却只值不到一万,显示海洋生态保育若有稳定商业模式支撑,将能创造更大价值。

       「环境保护需要永续供应链,而企业正是不可或缺一环。」天下杂志未来事业部总监兼CSR频道总编辑黄昭勇认为,企业参与可让更多人意识到环境议题重要性,也能透过实际行动让环境变得更好,进而发挥影响力。

三阶段逐渐深化,五大董事专业协助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5/2025100306.jpg
大亚集团率先邀请国内外专家,探讨在面对ESG、永续的议题上,政府和企业该如何发挥自己的角色、凝聚社会共识,并透过实际行动发挥影响力。

       闭幕专讲中,陈诗宁回溯,绿集合征选从2007~2011年第一阶段构想成形,确立目标是要找出社会中默默付出的环保行动者,到2012~2020年第二阶段,基金会正式成立,并增加「凤凰花论坛」,透过「南方精神奖」、「美丽家园奖」、「绿色串接奖」鼓励在地化精神、历届得主跨域合作提案,再到2020年以后的第三阶段,基金会从赞助走向更积极的行动,一步步深化对环境的关怀。

       而沈尚弘、贺陈旦、张子超、林宪德、刘柏宏五位基金会董事,也分别从能源、生物多样性、环境教育、建筑文资、小区营造提供专业协助。「有人住的地方才叫家园,有生活痕迹才叫美。」陈诗宁总结,当「美」变得不美时,就是我们把双手弄脏,把家园变美的时刻!

全文来源: 天下杂志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7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