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Facebook
2025-10-03

點閱人次 : 8

2025/10/03

大亞攜手逾200位環境英雄,用將近20年從山、水、陸跨界織出永續網絡

       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首度將鳳凰花論壇移師台北,不僅集結企業、學界、公民團體與非營利組織,更邀請歷屆「綠集合」得主回娘家,展現大亞如何從自身實踐出發,攜手夥伴打造人與環境共好的價值鏈。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5/2025100301.jpg
為了慶祝大亞集團成立70週年,由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舉辦的「2025年鳳凰花論壇」,9月12日首度從台南移師台北,不只邀請來自企業、學界、非營利組織、青年世代齊聚,也特別邀請歷屆「綠集合徵選」得主回娘家,分享永續行動的推行心得,展現大亞長期與在地夥伴共織永續網絡的承諾。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5/2025100302.jpg
從2011年重新探討企業願景後,董事長沈尚弘認同大亞不只是電纜製造商,更要成為「友善環境、美麗家園的推手」,引領企業邁向永續經營。

       大亞集團、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董事長沈尚弘表示,2011年重新探討公司願景時,把大亞定位成「能源串接的領導品牌」,也要成為「友善環境、美麗家園的推手」、「員工、客戶、股東和社會信賴的企業」。同時,也創立了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以回饋土地為核心理念,致力於「把雙手弄髒,讓家園變美。」

       為此,大亞不僅號召同仁到海邊淨灘,到山裡修步道,也走進社區檢查老舊電線,不斷扎根,累積改變的力量;基金會至今共支持超過200組地方行動團體和個人,從「山」、「水」、「陸」三大面向關懷永續議題。

親手修步道、減廢,讓田地與山林更永續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5/2025100303.jpg
從阿塱壹古道到全台山徑,大亞「阿塱壹123」計畫將減廢概念融入生態旅遊,每位遊客帶出2公斤垃圾的創新模式,實現無痕山林願景。

       在「山」的面向,大亞從阿塱壹古道到綠色網絡,創造田地與山徑間的永續連結。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表示,該協會長期透過「國家綠道」、「手作步道」修復土地,並將成果推向國際。

       她分享,手作步道迷人之處,在於能讓參與者親身體會用雙手,以低碳、就地取材的方式創造更美好的世界,沈尚弘不僅親自參與,更讓員工感受到,當他們彎下腰修復土地時,可能清楚感受到自身對世界帶來的貢獻。

       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也有「阿塱壹123」計畫,鼓勵每一位遊客帶出2公斤垃圾,達成無痕「山」林的願景。基金會執行長陳詩寧透露,這是該基金會自主發起的第一個計畫,來自沈尚弘的啟發。他告訴陳詩寧,為了維護阿塱壹古道,即便已限制每日300人進入,但海漂垃圾的問題仍持續。

       「海漂垃圾是長期清不完的,需要長期持續努力。」陳詩寧強調,該計畫會把每日撿拾的垃圾運走,並進行分類、分析垃圾來源,以便進一步與各單位進行溝通,自源頭減廢。

       主持本場對談的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董事、台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張子超認為,兩人的分享凸顯大亞以「穩定的力量」支持「美麗家園」的維護,亦串起人、社區與環境間的關係和連結。

永續導入創意,從陸域到海岸做保育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5/2025100304.jpg
從陸域到海岸的跨域保育實踐中,綠集合夥伴展現台灣海島特色的創意溝通策略,讓海洋環境問題獲得更廣泛的社會關注與支持

       至於「水」的層面,也可看見大亞與夥伴跨域協力,從陸域到海岸力行保育實踐。在對談中,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創辦人陳秉亨指出,白海豚是台灣海域環境品質的溫度計。為了保育白海豚,他們以「媽祖信仰」做為溝通媒介,把白海豚視為「媽祖魚」,希望藉由宗教信仰,讓漁民與在地社區更願意支持保育。

       海湧工作室有限公司副執行長郭芙則和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合作,在小琉球發起「海灘貨幣」計畫,運用在海邊撿到的玻璃,繪製美麗的海洋生物圖案,做為淨灘獎勵。遊客必須先聽一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才能參與淨灘,並獲得「貨幣」,再到合作店家消費,不只鼓勵淨灘,也傳遞源頭減廢概念,並藉此串連對環境保護有意識的店家,形成永續商業生態圈。

       對談主持人,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董事、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柏宏總結,台灣做為海島,許多流域的最終出口都是海洋,透過這些創新溝通方式,確實能讓海洋問題更受到關注。

開書店、提倡議,用資訊串起環境守護者互信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5/2025100305.jpg
超過20年的在地耕耘,讓實體書店成為心靈沉澱空間,環境資訊工作者則以透明資訊建構信任網絡,共同實踐「共生共好」的永續價值。

       而在「陸」的層次,則可見大亞從守護生態到公共環境友善,和夥伴攜手為日常生活創造共生解方。在嘉義市守護知識寶藏的洪雅書房負責人余國信分享,實體書店在快節奏的時代中,可提供「慢下來」的空間,讓大家進行心靈與精神上的沉澱,進而冶煉出知識與理念。

       他也推動「嘉義慢城」倡議,吸引不少在地青年返鄉,進而推動嘉義縣市旅遊人次在疫後大幅成長17倍。余國信深信,即便是小地方,只要人有心、彼此連結、共享資訊,持之不輟努力,就能創造巨大影響力。

       從事環境資訊工作逾20年的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董事長陳瑞賓猶記,早期環團要取得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相當困難,但現在很多資料皆已公開,不過資訊的重要性不只是內容,更在於它能連結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對他而言,透過綠集合徵選平台,結識不少志同道合的夥伴,由於信任彼此的人品,進而產生合作,在環境議題發揮更大影響力。

       本場對談主持人,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董事、前交通部長賀陳旦強調,兩人超過20年的努力為社會帶來寶貴啟發,讓現代人更能透過行動實踐體會「共生共好」的價值。

企業扮演關鍵角色,協助建構永續生態系

       不只邀請歷屆綠集合徵選得主回娘家,「2025年鳳凰花論壇」更邀請企業、學界、公民團體分享觀點,彰顯企業在全球氣候調適、環境保護行動中的重要性。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表示,氣候行動應該是新經濟動力、創新驅動力,也是社會凝聚共識的契機。因此,政府的角色是要讓永續有價值,而企業則必須把ESG轉化為競爭力。

       而企業也必須重視「超載」議題。總部位在美國的環境智庫全球足跡網絡(Global Footprint Network)總裁Dr. Mathis Wackernagel強調,企業若能透過產品與價值創造減少資源超載,才能保持其價值,反之則可能逐漸式微。

       除了關注,企業更可起而行,投入資源影響在地環境。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表示,去年推出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平台,媒合企業將資源投入與生態多樣性比鄰而居的在地社區、部落與農民,目前已完成18個合作案,範圍遍及全台,其中大亞也投入資源,在嘉義縣草山社區復育造林,增加自然碳匯,並維護台灣爺蟬的棲地。

       另外,企業在實踐ESG報告時,一定要從「真金白銀」的實質減碳做起。以建築業為例,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董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名譽講座教授林憲德就建議,選擇低碳建材並優化建築設計、採取低碳工法。

       而永續保育若有企業支持,將更能長久。《水下三十米》、《沉睡的海底巨人》海洋生態紀錄片導演李景白舉例,印尼四王群島推廣潛水觀光保護海洋生態,當地人深知,曼波魚可帶來近千萬台幣的觀光收入,若捕撈上岸一條卻只值不到一萬,顯示海洋生態保育若有穩定商業模式支撐,將能創造更大價值。

       「環境保護需要永續供應鏈,而企業正是不可或缺一環。」天下雜誌未來事業部總監兼CSR頻道總編輯黃昭勇認為,企業參與可讓更多人意識到環境議題重要性,也能透過實際行動讓環境變得更好,進而發揮影響力。

三階段逐漸深化,五大董事專業協助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5/2025100306.jpg
大亞集團率先邀請國內外專家,探討在面對ESG、永續的議題上,政府和企業該如何發揮自己的角色、凝聚社會共識,並透過實際行動發揮影響力。

       閉幕專講中,陳詩寧回溯,綠集合徵選從2007~2011年第一階段構想成形,確立目標是要找出社會中默默付出的環保行動者,到2012~2020年第二階段,基金會正式成立,並增加「鳳凰花論壇」,透過「南方精神獎」、「美麗家園獎」、「綠色串接獎」鼓勵在地化精神、歷屆得主跨域合作提案,再到2020年以後的第三階段,基金會從贊助走向更積極的行動,一步步深化對環境的關懷。

       而沈尚弘、賀陳旦、張子超、林憲德、劉柏宏五位基金會董事,也分別從能源、生物多樣性、環境教育、建築文資、社區營造提供專業協助。「有人住的地方才叫家園,有生活痕跡才叫美。」陳詩寧總結,當「美」變得不美時,就是我們把雙手弄髒,把家園變美的時刻!

全文來源: 天下雜誌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7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