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大亚电缆逆转负成长!李吉仁:董事长沈尚弘做对三件事【天下杂志】

2025/10/15
70岁大亚电缆逆转负成长!李吉仁:董事长沈尚弘做对三件事
【李吉仁TGS反思】老牌电缆大亚变身绿能与创投玩家,他们怎么在本业成长停滞、资源紧绷中,找到新动能?管理名师李吉仁点出关键:领导人敢于失败,杠杆出新能力。
李吉仁指出,大亚转型之路,充分运用资源杠杆的概念,突破现有核心能力可延伸的界线。图片来源:谢宽摄
对即将要过70岁生日的大亚集团来说,过去15年所经历的转型成长旅程,犹如一份宝贵的「成年礼」。
尽管过程颠簸,探索失败的「学费」也不低,但在沈董事长与同仁的齐心努力下,自电线电缆本业外,孵育出发电与储能的新事业,并透过公司创投产生显著的投资收益,三者构成事业特性不同、但报酬与风险互补的三重「成长地平线」(growth horizon),不仅提升集团整体股东权益报酬率,更提供大亚未来的成长动能来源。
能够顺利转型再成长,沈董事长所展现的转型领导力,提供我们三点关键学习:
其一,转型本就是不容易的挑战,但在本业恶化时启动转型,更需要领导人敢于持续改变的勇气,以及有效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
这是因为,探索具潜力的新机会需要时间,但往往是现有能力无法完全可及的场域,加上公司资源余裕受限,若非领导人亲自领军推动,通常很难有持续性与成效。
另一方面,即使本业成长获利衰退,但也要力求突围再成长,新旧事业都需额外资源投入,很容易就成为组织内在的管理难题。
面对转型挑战,沈董事长初期先透过多次的组织集体学习,强化主管、甚至董事会对集团须戮力发展「第二成长曲线」的共识,再亲自领导不同的新机会探索,即使失败也敢于煞车喊停,坦然认列亏损。
掌握资源,才有改变的底气
值得学习的是,沈董事长在转型探索阶段,明确掌握可预期的现金流,搭配新机会发展需求预作配置,从而降低资源冲突所可能形成的内在阻力,换取转型可推进的空间。
简言之,持续改变的勇气,需要汇聚可用资源,聚焦转型成长路径,才能有足够的底气!
其二,大亚的转型策略思维与实践,充分运用资源杠杆(resource leverage)的概念,突破现有核心能力可延伸的界线。
大亚初期的新事业选择从核心能力出发,探索金属处理能力在高科技制造上的应用商机;虽有初期成果,但却不易有效规模化。
其后有机会进入太阳能发电领域,则采取合资模式,以共荣共利的思维,杠杆合资伙伴在案场开发的经验与能力,从而降低内部人力与能力不足的限制,才有机会发展出固定收益的新商业模式。
同样地,公司创投所带来的新机会探索,包括从电池投资转发展储能业务,以及跨业投资所创造的收益贡献,都可说是机会与外部资源杠杆的成效。
简言之,能有效杠杆外部资源与机会(由外而内),是大亚能够突破从核心能力再成长(由内而外)限制的关键。
互补组合,有利整体成长
其三,大亚现阶段的「三支柱」布局——既有事业、新兴事业与未来机会,提供集团一个可平衡成长(balanced growth)的事业组合,彼此可形成互补效果,有利于集团整体的成长稳定性与报酬率。
但沈董事长显然更重视,三类事业如何创造更大的营运综效。因此他及早重塑集团愿景与定位,推动工业品牌影响力,强化ESG治理,加强事业间的共荣创新意识,期能以One TY Group引领组织与人才的再进化。
大亚转型再成长故事仍是进行式,但期望这份「成年礼」带来的不会仅是果实,而是会茂盛发展的果树与果园!
全文来源: 天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