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大亞電纜逆轉負成長!李吉仁:董事長沈尚弘做對三件事【天下雜誌】

2025/10/15
70歲大亞電纜逆轉負成長!李吉仁:董事長沈尚弘做對三件事
【李吉仁TGS反思】老牌電纜大亞變身綠能與創投玩家,他們怎麼在本業成長停滯、資源緊繃中,找到新動能?管理名師李吉仁點出關鍵:領導人敢於失敗,槓桿出新能力。
李吉仁指出,大亞轉型之路,充分運用資源槓桿的概念,突破現有核心能力可延伸的界線。圖片來源:謝寬攝
對即將要過70歲生日的大亞集團來說,過去15年所經歷的轉型成長旅程,猶如一份寶貴的「成年禮」。
儘管過程顛簸,探索失敗的「學費」也不低,但在沈董事長與同仁的齊心努力下,自電線電纜本業外,孵育出發電與儲能的新事業,並透過公司創投產生顯著的投資收益,三者構成事業特性不同、但報酬與風險互補的三重「成長地平線」(growth horizon),不僅提升集團整體股東權益報酬率,更提供大亞未來的成長動能來源。
能夠順利轉型再成長,沈董事長所展現的轉型領導力,提供我們三點關鍵學習:
其一,轉型本就是不容易的挑戰,但在本業惡化時啟動轉型,更需要領導人敢於持續改變的勇氣,以及有效配置有限資源的能力。
這是因為,探索具潛力的新機會需要時間,但往往是現有能力無法完全可及的場域,加上公司資源餘裕受限,若非領導人親自領軍推動,通常很難有持續性與成效。
另一方面,即使本業成長獲利衰退,但也要力求突圍再成長,新舊事業都需額外資源投入,很容易就成為組織內在的管理難題。
面對轉型挑戰,沈董事長初期先透過多次的組織集體學習,強化主管、甚至董事會對集團須戮力發展「第二成長曲線」的共識,再親自領導不同的新機會探索,即使失敗也敢於煞車喊停,坦然認列虧損。
掌握資源,才有改變的底氣
值得學習的是,沈董事長在轉型探索階段,明確掌握可預期的現金流,搭配新機會發展需求預作配置,從而降低資源衝突所可能形成的內在阻力,換取轉型可推進的空間。
簡言之,持續改變的勇氣,需要匯聚可用資源,聚焦轉型成長路徑,才能有足夠的底氣!
其二,大亞的轉型策略思維與實踐,充分運用資源槓桿(resource leverage)的概念,突破現有核心能力可延伸的界線。
大亞初期的新事業選擇從核心能力出發,探索金屬處理能力在高科技製造上的應用商機;雖有初期成果,但卻不易有效規模化。
其後有機會進入太陽能發電領域,則採取合資模式,以共榮共利的思維,槓桿合資伙伴在案場開發的經驗與能力,從而降低內部人力與能力不足的限制,才有機會發展出固定收益的新商業模式。
同樣地,公司創投所帶來的新機會探索,包括從電池投資轉發展儲能業務,以及跨業投資所創造的收益貢獻,都可說是機會與外部資源槓桿的成效。
簡言之,能有效槓桿外部資源與機會(由外而內),是大亞能夠突破從核心能力再成長(由內而外)限制的關鍵。
互補組合,有利整體成長
其三,大亞現階段的「三支柱」佈局——既有事業、新興事業與未來機會,提供集團一個可平衡成長(balanced growth)的事業組合,彼此可形成互補效果,有利於集團整體的成長穩定性與報酬率。
但沈董事長顯然更重視,三類事業如何創造更大的營運綜效。因此他及早重塑集團願景與定位,推動工業品牌影響力,強化ESG治理,加強事業間的共榮創新意識,期能以One TY Group引領組織與人才的再進化。
大亞轉型再成長故事仍是進行式,但期望這份「成年禮」帶來的不會僅是果實,而是會茂盛發展的果樹與果園!
全文來源: 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