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To Facebook
2025-10-15

点阅人次 : 10

2025/10/15

亏损也调薪、奖金不再大锅饭 电缆老将大亚「三支柱」拚出双位数成长

       【TGS Works! 个案精读】曾连五年负成长,大亚从台电电缆供货商迈进绿能投资,去年营收突破三百亿,太阳能、储能、创投撑起半数获利。一家老企业如何转骨不变形,从亏损谷底翻身?

大亚转型再成长三大看点

I.   掌握资源分配,才能换得改变的底气
II.  善用「资源杠杆」突破核心能力限制
III. 建立互补的「三支柱」成长架构

       要让转型是永远的进行式,才能再成长。这句话贴切描写了即将欢庆70周年,去年营收首度破300亿里程碑的大亚电线电缆。

       这家产品小从漆包线,大到不同等级输配电缆的公司,跟随台湾战后经济发展而逐步成长。

       1988年,大亚在成立30多年后上市,家族二代长子沈尚弘也在同年被父亲自美国召回,开始接班学习,2003年接掌集团董事长迄今。

       千禧年后,尽管大亚已是台湾电线电缆业三雄之一,也是首家开发出台电所需特高压345KV输配电用电缆的供货商;然而,随台湾基础建设投资需求渐减,同业价格竞争剧烈,获利逐渐缩减。

       金融海啸使工业投资停滞,即使经济逐渐复苏,又遇到关键的铜材价格飙涨,加上汇率变化,使得仰赖进口铜材的大亚,在2011至2015年间,不仅本业营收持续下滑,复合年均成长率负8.4%,获利更濒临亏损,仅赖海外与业外获利勉强打平。

       有鉴于电线电缆的技术升级空间有限,国内基建需求又趋饱和,沈尚弘深刻体认到,必须往外探索、发展第二成长曲线,这家迈入60年的企业才能「续航」。

       沈尚弘亲自带同仁学习,探索新机会。大亚擅长处理铜材,以金钯铜焊线进入半导体封装,又以电源传输配送作为新定位,创造更广阔的多元能源价值链。

       尽管过程颠簸,但靠本业突围、业外事业投资与创投的探索努力,大亚在2015年后出现再成长的生机。

电缆转型「能源串接者」

       本业方面,除持续取得台电输电项目计划订单,漆包线市场逐步扩大到新兴的电动汽车领域;加上,强化铜材期货避险能力,优化中国大陆与越南产能,使本业营收与获利逐步趋稳。

       新事业方面,跟着政府的绿能产业政策,大亚透过合资完成首座太阳能发电案场,2016年启用,开启售电固定收益新业务。

       其后,由于早年投资电池,大亚进一步转进储电设备,提供大型企业绿能管理的服务,让发电与储能的固定收益与获利,逐渐形成大亚的第二成长引擎,不仅可平衡制造的周期波动,更让大亚从「电线电缆供货商」转型朝向「能源串接者」的新定位。

       大亚早年成立的创投,2019年后针对生物科技、半导体测试、军工等产业,进行加大力度的策略性投资。2019至2024年,创投累积挹注逾35亿净利,有效支应公司成长需求。

       制造进入新领域、电力管理转型服务业、转投资效益显现,三管齐下,大亚整体营收自2016年后持续上升。

       去年集团合并营收首度站上300亿,过去五年复合成长率高达13.2%,五年平均股东权益报酬率为14%。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5/2025101502.jpg

       更重要的,原有行业——电线电缆业务近五年营收复合成长率12%,仍展现成长动能。

       太阳能与储能等新事业的营收占比虽不高,但已贡献约三分之一净利,加上创投的获利,非电线电缆的净利贡献已过半。

       大亚的转型历程,可说是「双轴转型」(dual transformation)的典型案例,以下透过与董事长沈尚弘的深度对话,请教以下关键问题:如何进行第二成长曲线的探索、控管新投资风险、形成方向共识、取得人才,甚至融合新旧事业与文化改变。

问:大亚从一一年到一五年开始探索「第二成长曲线」,本业营收获利很有压力,内部如何形成新方向的共识?如何控管新投资的风险?

       答:我们摸索第二成长曲线时,做过很多尝试,也经历许多不为人知的挫折。 失败的项目,我们认赔亏损,手机金属外壳就是一个巨大的失败案例,让我们亏损逾1亿元;另一个是半导体封装用的焊线,做了11年,大概也认赔了6、7亿元。

       摸索新动能,资金运用要清晰

       身为CEO,分配有限资源达成策略目标,必须要有清晰的规划。财务方面,我有一套明确的现金流分配准则:一部份分给股东,一部份投入本业的资本支出,一部份放在太阳能和储能这些固定收益项目,另一部份则投入创投。

       这三种事业的属性截然不同,资金运用策略也不一样,都是慢慢摸索出来的。

       例如,本业主要是利用营运收入和折旧产生的现金流进行投资;太阳能与储能则是高杠杆、低风险的固定收益事业,单一案子金额动辄数十亿,必须尽可能提高杠杆比率;创投则无法使用杠杆,每一分钱都是自有资金。

       形成共识倒比较简单,我们在2012年请台大教授带主管学习讨论,让我们知道必须不断地摸索与尝试新机会。有了这个共识,才能让全体员工朝同一个方向走,也就是alignment(校准)。

       当员工知道公司的方向后,划船时用左手还右手,或怎么握桨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船头必须朝同个方向前进。

问:大亚尝试过不同的第二成长曲线,是否有不同的思考逻辑或发展考虑?

       答:刚开始的想法是,既然第二曲线要从本业与核心能力延伸,那我们很自然地就去探索「铜」相关的业务,所以我们做了封装焊线、铜球、氧化铜粉,甚至铜合金。

       但我们发现,只依赖「金属处理」的核心能力去发展第二曲线,不完全可行,因为我们对部份新事业不够了解,也没有相关人才,最终无法做大。后来我们重新检讨,开始自问:「做电缆到底是什么生意?」我们才意识到,电缆其实是能源的传输,做漆包线则是能源的转换。

       于是我们把思维从「金属处理」转变为「能源串接」,重新定义经营范围。我们试着竞标过离岸风电的示范机组,随后意识到这不是我们玩得起的选择,才转向太阳能。太阳能比较有可规模化复制的潜力,更可从开发、建置、营运到持有,完整走完一条龙。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5/2025101503.jpg
大亚近年积极发展新事业,太阳能是布局重点之一。(王建栋摄

       太阳能事业还有个好处,建置完不久即可转售,获得一次性收入,让我们有更多资源去开发新案。若我们继续持有,则成为公司的固定收益项目,内部报酬率(IRR)可达14%到15%,提供近乎无风险的报酬,大大增加本业承受风险的能力。

问:大亚发展太阳能与储能的人才,是内部转化还是外部引入?内部人如何转换思维?外部人又如何融入?

       答:我们很多内部孵化的新事业都做得很辛苦,例如封装焊线,大部份的人是内调,只从外面找了几个,结果并不成功。

       太阳能与储能是完全不同的营运模式,我们与案场统包商合资成立新公司,引进外部新团队。

       外部团队的挑战在于文化磨合。你希望他们认同你的文化,但同时又要保有他们的独立性。

       我们发现,要让文化融合,奖励计划非常重要,必须给予足够激励。这在一般公司内部会比较困难,因为会面临公平性问题。

       奖酬对齐绩效,凝聚新旧事业

       大亚的模式是让各个子公司有独立的奖励计划。我们慢慢朝这个方向走,并遵循一个原则:「相同股东权益报酬率(ROE),尽可能给予相同报酬」,因为股东也希望看到公平的回报,所以虽然每个子公司的奖励细节不同,但精神是一样的。当ROE超过门坎值时,我们会用递增的方式提拨奖金,赚愈多,拨愈多。

       正因为有这样的制度,鼓励了所有转投资事业朝一个共同目标前进,所以近五年集团的ROE得以提升。

proimages/news/coverage/2025/2025101504.jpg
大亚把过去吃大锅饭的奖励制度,全面差异化调整,对员工士气帮助非常大。(谢宽摄)

问:大亚创投的绩效,近五、六年来非常好。有什么秘诀?

       答:大亚早在1998年就成立创投,过去我们是委托别人管理,并投资别人的基金。一直到2012年起,我们决定收回来自己管,组建团队,这一切都是为了发展第二和第三成长曲线。

       公司创投主要用于投资我们不会做、但有非常大成长潜力的机会,因此,创投最大的好处就是(机会)杠杆。我们可以杠杆别人的专业知识和资源,共同承担风险。创投的风险有限,投资1元,顶多赔掉1元。

       大亚的创投是永续型基金,所以我们更愿意从早期阶段就开始孵化新创公司。我们在生医领域的投资较多,是因为生医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成果,相对适合我们基金的性质。

       如果我们能持续投资成功的公司,便能跟着它成长。例如,我们对保瑞的投资成果相当不错,虽然保瑞不会成为大亚的核心事业,但它未来可能成为我们可运用的资源,帮助我们长出新事业。策略上,这也符合我们的长期目标:将投资的「果实」培养成一棵能长出更多果实的「果树」。

问:电线电缆本业与新事业、创投间的互动关系如何?

       答:我们同仁对于新事业的心理反应,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觉得公司本业不行了,才要往外发展,因此不希望新事业成功。另一种则是认同新事业,并愿意全力协助。

       关键是,如果太阳能、储能或创投赚了很多钱,但跟他们自身奖金没有关系,他们可能就不会那么在乎。

       以身作则,创新求变不是口号

       所以,我们调整了奖金制度:创投或太阳能有他们自己的奖金计划,但赚来的钱会有一部份回到总公司,大家都能共享。因为我们必须让新旧事业的团队都在同一条船上,让本业的员工能分享到新事业成功的果实。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内部矛盾,真正让公司团结一致

       除了利益的一致性,人才的流动和融合也很关键。目前,太阳能和储能的团队都是从外部引进,那未来高阶经理人层次,是否有融合的可能性?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长期问题。

       未来,我希望能看到人才双向流动,这样才能真正消除隔阂,创造「One Company」(一个大亚),而非多个各自为政的公司。

问:回顾过去十五年的转型历程,你认为大亚集团有些什么样的文化质变?

       答:过去大亚的经营理念,一直是「精益求新,共存共荣」。但走了5、60年,我们必须加上「创新求变」的精神,尤其要发展第二、第三成长曲线。

       2014年,我们重新定义公司愿景,要从单纯的电线电缆公司,转变为「能源串接的领导品牌」,更宣示我们想要成为「友善环境、美丽家园的推手」,成为「员工、客户、股东、社会信赖的企业」。

       2015年,即使我们在经营亏损的状况下,仍然争取董事会的支持,进行结构性的调薪,我们也把过去吃大锅饭的奖励制度,进行全面差异化调整,这对员工士气帮助非常大。同年,我们也开始推动B2B品牌的建立。

       这让同仁们相信,原来我们过去觉得没必要做,也不知道怎么做的事,竟然能做得这么好。从此,公司再谈到「创新求变」,大家都愿意接受了。文化的改变,不只是动动嘴皮子,而是来自于领导人的以身作则。

全文来源: 天下杂志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