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也調薪、獎金不再大鍋飯 電纜老將大亞「三支柱」拚出雙位數成長【天下雜誌】

2025/10/15
虧損也調薪、獎金不再大鍋飯 電纜老將大亞「三支柱」拚出雙位數成長
【TGS Works! 個案精讀】曾連五年負成長,大亞從台電電纜供應商邁進綠能投資,去年營收突破三百億,太陽能、儲能、創投撐起半數獲利。一家老企業如何轉骨不變形,從虧損谷底翻身?
大亞轉型再成長三大看點
I. 掌握資源配置,才能換得改變的底氣
II. 善用「資源槓桿」突破核心能力限制
III. 建立互補的「三支柱」成長架構
要讓轉型是永遠的進行式,才能再成長。這句話貼切描寫了即將歡慶70週年,去年營收首度破300億里程碑的大亞電線電纜。
這家產品小從漆包線,大到不同等級輸配電纜的公司,跟隨台灣戰後經濟發展而逐步成長。
1988年,大亞在成立30多年後上市,家族二代長子沈尚弘也在同年被父親自美國召回,開始接班學習,2003年接掌集團董事長迄今。
千禧年後,儘管大亞已是台灣電線電纜業三雄之一,也是首家開發出台電所需特高壓345KV輸配電用電纜的供應商;然而,隨台灣基礎建設投資需求漸減,同業價格競爭劇烈,獲利逐漸縮減。
金融海嘯使工業投資停滯,即使經濟逐漸復甦,又遇到關鍵的銅材價格飆漲,加上匯率變化,使得仰賴進口銅材的大亞,在2011至2015年間,不僅本業營收持續下滑,複合年均成長率負8.4%,獲利更瀕臨虧損,僅賴海外與業外獲利勉強打平。
有鑑於電線電纜的技術升級空間有限,國內基建需求又趨飽和,沈尚弘深刻體認到,必須往外探索、發展第二成長曲線,這家邁入60年的企業才能「續航」。
沈尚弘親自帶同仁學習,探索新機會。大亞擅長處理銅材,以金鈀銅銲線進入半導體封裝,又以電源傳輸配送作為新定位,創造更廣闊的多元能源價值鏈。
儘管過程顛簸,但靠本業突圍、業外事業投資與創投的探索努力,大亞在2015年後出現再成長的生機。
電纜轉型「能源串接者」
本業方面,除持續取得台電輸電專案計劃訂單,漆包線市場逐步擴大到新興的電動汽車領域;加上,強化銅材期貨避險能力,優化中國大陸與越南產能,使本業營收與獲利逐步趨穩。
新事業方面,跟著政府的綠能產業政策,大亞透過合資完成首座太陽能發電案場,2016年啟用,開啟售電固定收益新業務。
其後,由於早年投資電池,大亞進一步轉進儲電設備,提供大型企業綠能管理的服務,讓發電與儲能的固定收益與獲利,逐漸形成大亞的第二成長引擎,不僅可平衡製造的週期波動,更讓大亞從「電線電纜供應商」轉型朝向「能源串接者」的新定位。
大亞早年成立的創投,2019年後針對生物科技、半導體測試、軍工等產業,進行加大力度的策略性投資。2019至2024年,創投累積挹注逾35億淨利,有效支應公司成長需求。
製造進入新領域、電力管理轉型服務業、轉投資效益顯現,三管齊下,大亞整體營收自2016年後持續上升。
去年集團合併營收首度站上300億,過去五年複合成長率高達13.2%,五年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為14%。
更重要的,原有行業——電線電纜業務近五年營收複合成長率12%,仍展現成長動能。
太陽能與儲能等新事業的營收佔比雖不高,但已貢獻約三分之一淨利,加上創投的獲利,非電線電纜的淨利貢獻已過半。
大亞的轉型歷程,可說是「雙軸轉型」(dual transformation)的典型案例,以下透過與董事長沈尚弘的深度對話,請益以下關鍵問題:如何進行第二成長曲線的探索、控管新投資風險、形成方向共識、取得人才,甚至融合新舊事業與文化改變。
問:大亞從一一年到一五年開始探索「第二成長曲線」,本業營收獲利很有壓力,內部如何形成新方向的共識?如何控管新投資的風險?
答:我們摸索第二成長曲線時,做過很多嘗試,也經歷許多不為人知的挫折。 失敗的專案,我們認賠虧損,手機金屬外殼就是一個巨大的失敗案例,讓我們虧損逾1億元;另一個是半導體封裝用的銲線,做了11年,大概也認賠了6、7億元。
摸索新動能,資金運用要清晰
身為CEO,分配有限資源達成策略目標,必須要有清晰的規劃。財務方面,我有一套明確的現金流分配準則:一部份分給股東,一部份投入本業的資本支出,一部份放在太陽能和儲能這些固定收益項目,另一部份則投入創投。
這三種事業的屬性截然不同,資金運用策略也不一樣,都是慢慢摸索出來的。
例如,本業主要是利用營運收入和折舊產生的現金流進行投資;太陽能與儲能則是高槓桿、低風險的固定收益事業,單一案子金額動輒數十億,必須盡可能提高槓桿比率;創投則無法使用槓桿,每一分錢都是自有資金。
形成共識倒比較簡單,我們在2012年請台大教授帶主管學習討論,讓我們知道必須不斷地摸索與嘗試新機會。有了這個共識,才能讓全體員工朝同一個方向走,也就是alignment(校準)。
當員工知道公司的方向後,划船時用左手還右手,或怎麼握槳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的船頭必須朝同個方向前進。
問:大亞嘗試過不同的第二成長曲線,是否有不同的思考邏輯或發展考量?
答:剛開始的想法是,既然第二曲線要從本業與核心能力延伸,那我們很自然地就去探索「銅」相關的業務,所以我們做了封裝銲線、銅球、氧化銅粉,甚至銅合金。
但我們發現,只依賴「金屬處理」的核心能力去發展第二曲線,不完全可行,因為我們對部份新事業不夠了解,也沒有相關人才,最終無法做大。後來我們重新檢討,開始自問:「做電纜到底是什麼生意?」我們才意識到,電纜其實是能源的傳輸,做漆包線則是能源的轉換。
於是我們把思維從「金屬處理」轉變為「能源串接」,重新定義經營範圍。我們試著競標過離岸風電的示範機組,隨後意識到這不是我們玩得起的選擇,才轉向太陽能。太陽能比較有可規模化複製的潛力,更可從開發、建置、營運到持有,完整走完一條龍。
大亞近年積極發展新事業,太陽能是佈局重點之一。(王建棟攝
太陽能事業還有個好處,建置完不久即可轉售,獲得一次性收入,讓我們有更多資源去開發新案。若我們繼續持有,則成為公司的固定收益項目,內部報酬率(IRR)可達14%到15%,提供近乎無風險的報酬,大大增加本業承受風險的能力。
問:大亞發展太陽能與儲能的人才,是內部轉化還是外部引入?內部人如何轉換思維?外部人又如何融入?
答:我們很多內部孵化的新事業都做得很辛苦,例如封裝銲線,大部份的人是內調,只從外面找了幾個,結果並不成功。
太陽能與儲能是完全不同的營運模式,我們與案場統包商合資成立新公司,引進外部新團隊。
外部團隊的挑戰在於文化磨合。你希望他們認同你的文化,但同時又要保有他們的獨立性。
我們發現,要讓文化融合,獎勵計劃非常重要,必須給予足夠激勵。這在一般公司內部會比較困難,因為會面臨公平性問題。
獎酬對齊績效,凝聚新舊事業
大亞的模式是讓各個子公司有獨立的獎勵計劃。我們慢慢朝這個方向走,並遵循一個原則:「相同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盡可能給予相同報酬」,因為股東也希望看到公平的回報,所以雖然每個子公司的獎勵細節不同,但精神是一樣的。當ROE超過門檻值時,我們會用遞增的方式提撥獎金,賺愈多,撥愈多。
正因為有這樣的制度,鼓勵了所有轉投資事業朝一個共同目標前進,所以近五年集團的ROE得以提升。
大亞把過去吃大鍋飯的獎勵制度,全面差異化調整,對員工士氣幫助非常大。(謝寬攝)
問:大亞創投的績效,近五、六年來非常好。有什麼祕訣?
答:大亞早在1998年就成立創投,過去我們是委託別人管理,並投資別人的基金。一直到2012年起,我們決定收回來自己管,組建團隊,這一切都是為了發展第二和第三成長曲線。
公司創投主要用於投資我們不會做、但有非常大成長潛力的機會,因此,創投最大的好處就是(機會)槓桿。我們可以槓桿別人的專業知識和資源,共同承擔風險。創投的風險有限,投資1元,頂多賠掉1元。
大亞的創投是永續型基金,所以我們更願意從早期階段就開始孵化新創公司。我們在生醫領域的投資較多,是因為生醫需要較長時間才能看到成果,相對適合我們基金的性質。
如果我們能持續投資成功的公司,便能跟著它成長。例如,我們對保瑞的投資成果相當不錯,雖然保瑞不會成為大亞的核心事業,但它未來可能成為我們可運用的資源,幫助我們長出新事業。策略上,這也符合我們的長期目標:將投資的「果實」培養成一棵能長出更多果實的「果樹」。
問:電線電纜本業與新事業、創投間的互動關係如何?
答:我們同仁對於新事業的心理反應,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覺得公司本業不行了,才要往外發展,因此不希望新事業成功。另一種則是認同新事業,並願意全力協助。
關鍵是,如果太陽能、儲能或創投賺了很多錢,但跟他們自身獎金沒有關係,他們可能就不會那麼在乎。
以身作則,創新求變不是口號
所以,我們調整了獎金制度:創投或太陽能有他們自己的獎金計劃,但賺來的錢會有一部份回到總公司,大家都能共享。因為我們必須讓新舊事業的團隊都在同一條船上,讓本業的員工能分享到新事業成功的果實。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內部矛盾,真正讓公司團結一致
除了利益的一致性,人才的流動和融合也很關鍵。目前,太陽能和儲能的團隊都是從外部引進,那未來高階經理人層次,是否有融合的可能性?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長期問題。
未來,我希望能看到人才雙向流動,這樣才能真正消除隔閡,創造「One Company」(一個大亞),而非多個各自為政的公司。
問:回顧過去十五年的轉型歷程,你認為大亞集團有些什麼樣的文化質變?
答:過去大亞的經營理念,一直是「精益求新,共存共榮」。但走了5、60年,我們必須加上「創新求變」的精神,尤其要發展第二、第三成長曲線。
2014年,我們重新定義公司願景,要從單純的電線電纜公司,轉變為「能源串接的領導品牌」,更宣示我們想要成為「友善環境、美麗家園的推手」,成為「員工、客戶、股東、社會信賴的企業」。
2015年,即使我們在經營虧損的狀況下,仍然爭取董事會的支持,進行結構性的調薪,我們也把過去吃大鍋飯的獎勵制度,進行全面差異化調整,這對員工士氣幫助非常大。同年,我們也開始推動B2B品牌的建立。
這讓同仁們相信,原來我們過去覺得沒必要做,也不知道怎麼做的事,竟然能做得這麼好。從此,公司再談到「創新求變」,大家都願意接受了。文化的改變,不只是動動嘴皮子,而是來自於領導人的以身作則。
全文來源: 天下雜誌